博学笃志的成语故事
拼音bó xué dǔ zhì
基本解释博:广;笃志:志向专一。广泛学习,意志坚定。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暂未找到成语博学笃志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博学笃志)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一人立志,万夫莫夺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五卷:“正是‘一人立志,万夫莫夺。’” |
| 一家之学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班固《典引》:“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 |
| 一片志诚 | 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二折:“将一片志诚心写入了冰绡峥,这一篇相思令,寄与多情,道是人憔悴不似丹青。” |
| 上当学乖 | 《泾谚汇录》:“上当学乖,言吃亏处,即是长见识处也。” |
| 下学上达 | 《论语 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
| 不以辞害志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
| 不媿下学 | 《战国策 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媿下学。” |
| 不学无术 | 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
| 不学无识 | 宋 叶适《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大理少卿朱斐对上,指大理寺为诏狱。公论‘斐不自知职业何事,不学无识’,竟罢斐。” |
| 不学面墙 | 《尚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
| 不愧下学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 |
| 不拔之志 | 《南史·沈约传》:“执不拔之志,高卧东南。” |
| 专心一志 | 先秦 荀况《荀子 性恶》:“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熟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
| 专心致志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
| 东山之志 | 《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
| 临池学书 | 《晋书 卫恒传》:“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
| 人各有志 | 晋 陈寿《三国志 管宁传》:“太祖曰:\'人各有志,出处异趣。\'” |
| 人穷志不穷 | 张恨水《夜深沉》第40回:“蒋先生,你别瞧我失了业,人穷志不穷。” |
| 人穷志短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一回:“所谓人穷志短,我那里敢和他较量,只索避了。” |
| 人贫志短 | |
| 仁人志士 |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三卷:“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乐山也。” |
| 仁言利博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三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 |
| 以学愈愚 | |
| 以意逆志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
| 众志成城 | 《国语 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
| 修学务早 | 晋·葛洪《抱朴子·勉学》:“盖少则志一而难忘,长则神放易失,故修学务早。” |
| 傲睨得志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原来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商议。” |
| 先意承志 | 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