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恶的成语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yǐ è bào è以恶报恶 | 用恶行去回报别人的恶行。 | 《榖梁传·僖公二十三年》:“伐国不言围邑。此言围邑,何也?不正其以恶报恶也。”范宁注:“前十八年。宋伐齐之丧,是恶也;今齐乘胜而报,是以恶报恶也。” |
| è jī huò yíng恶积祸盈 | 罪恶成堆,祸害满贯。形容罪大恶极。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 |
| wéi fēi zuò è为非作恶 | 见“为非作歹”。 | 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七回:“今天倚仗你那些为非作恶之人,前来扰乱我的公事,对也不对?” |
| yǎn è yáng měi掩恶扬美 | 见“掩恶扬善”。 | 《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赞》:“丹之辅道副主,掩恶扬美,傅会善意,虽宿儒达士无以加焉。” |
| jīng shàn chéng è旌善惩恶 | 旌:表彰;善:美好;惩:惩罚。表彰好人好事,惩办恶人恶事。 | 明·无名氏《鸣凤记·封赠忠臣》:“呜呼,旌善惩恶,申公匪私,生者享爵禄之荣,死者沐恩光之贲。” |
| zhū è mò zuò诸恶莫作 | 诸恶:各种坏事。佛家语,凡是坏事都不要做。旧时用以劝人行善。 | 《大般涅槃经》:“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
| yuán xiōng shǒu è元凶首恶 | 罪魁祸首。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0回:“据着我胸襟胆气,焉敢拒敌官军,剪除君侧元凶首恶?” |
| gǎi è wéi shàn改恶为善 | 不再作恶,重新做人。 | 《礼记·中庸》“明则动,动则变”汉·郑玄注:“动,动人心也;变,改恶为善也。” |
| zhí shàn qīng è植善倾恶 | 谓培植善者,倾覆恶类。 | |
| tǎo è jiǎn bào讨恶翦暴 | 征讨和剪除凶恶残暴的势力。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夫讨恶翦暴必声其罪,宜先分裂,夺其土地,使土民之心,各知所归。” |
| pì è chú huàn辟恶除患 | 辟:祛除。祛除邪恶与祸患。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1卷:“今日元吉,理发沐尘,辟恶除患,长生神仙。” |
| xìn rěn è yíng衅稔恶盈 | 犹言罪大恶极。 | |
| qī shàn pà è欺善怕恶 | 欺侮善良者,惧怕凶恶者。 | 明 杨柔胜《玉环记 韦皋别妻》:“田舍翁住在山圪落,恃老无端多凶恶,我每反被相辱没,欺善怕恶,欺善怕恶。” |
| bāo shàn biǎn è褒善贬恶 | 对好人好事加以赞扬;对坏人坏事加以斥责。指分清善恶,提出公正的评价。 | 宋 邵博《闻见后录》第21卷:“惟有三四寸竹管子,向口角头褒善贬恶,使善人贵、恶人贱,善人生、恶人死,须是由我始得。” |
| è yī è shí恶衣恶食 | 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 é chā bái lài恶叉白赖 | 耍无赖,无理取闹。 | 元·马致远《青衫泪》:“更待要秦楼夜金钗客,索甚么恶叉白赖,闹了洛阳街。” |
| è yǒu è bào恶有恶报 | 做坏事的人会得到不好的报应。指因办坏事而自食其果。 | 南朝·梁·萧衍《新酒肉文》:“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 |
| dǎng è yòu jiān党恶佑奸 | 偏护奸恶。 | 元·耶律楚材《辨邪论序》:“党恶佑奸,坏风伤教,千载之下,罪有所归。” |
| jí è ruò chóu疾恶若仇 | 疾:憎恨;恶:坏人坏事。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 | 汉·孔融《荐祢衡表》:“忠果正直,志怀霜月,见善若惊,疾恶若仇。” |
| è shì xíng qiān lǐ恶事行千里 | 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含有劝告的意思)。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士君子得不戒之乎?” |
| è yī cū shí恶衣粗食 | 恶:坏;衣:衣服;食:事物。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清苦。 | 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高阳王寺》:“崇为尚书令,仪同三司,亦富倾天下,僮仆千人,而性多俭吝,恶衣粗食,食常无肉。” |
| è yán pō yǔ恶言泼语 | 指用狠毒的话骂人或说话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3回:“这伊秀才又是个极柔懦的好人,在那佃房居住的人家,不肯恶言泼语,伤犯那些众人。” |
| cóng è shì bēng从恶是崩 | 学坏象高山崩塌一样迅速。比喻学坏很容易。 | 《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是崩。’” |
| chǎn è chú jiān刬恶锄奸 | 铲除凶恶奸邪之人。 | 《儿女英雄传》第十回:“他杀人污佛地,我救苦下云端,刬恶锄奸。” |
| yì è yáng shàn抑恶扬善 | 抑:遏制。压制坏人坏事,宣扬好人好事。 | 汉·刘向《新序》:“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起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 |
| bāo xián è è褒贤遏恶 | 褒:褒奖,称赞;遏:抑止,阻止。赞扬贤良,阻止邪恶。 | 唐·崔佑甫《唐故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铭序》:“公之文章,大抵以立宪诫世,褒贤遏恶为用,故议论最长。” |
| huò yīn è jī祸因恶积 | 积:积聚。灾祸产生是因为坏事做多了。 | 明·汤显祖《还魂记·道觋》:“看修行似福缘善庆,论因果是祸因恶积。” |
| ē xìng xún huán恶性循环 | 许多坏事互为因果,循环不已,越来越坏。 | 《新华文摘》1981年11期:“戚祖胜无力还债,只好再去骗,拆东墙补西墙,骗的更大,债主更多,形成了恶性循环。” |
| chú è wù jìn除恶务尽 | 除:去除;恶:邪恶;指坏人坏事;务:必须;一定。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 | 《尚书 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尽。” |
| wèi yǐng è jì畏影恶迹 | 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 | 《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
| shùn měi kuāng è顺美匡恶 | 歌颂美善,纠正过失。 | 《孝经 事君》:“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
| shǎng shàn fá è赏善罚恶 | 谓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 | 汉·贡禹《赎罪》:“赏善罚恶,不阿亲戚。” |
| fèn shì jí è愤世嫉恶 | 愤:愤恨,不满;世:世道,现状;嫉:憎恶,仇恨。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 | 宋·李觐《与王章秘校书》:“其辩说骎骎到义理,愤世嫉恶,有大丈夫之芒角。” |
| wù zǐ duó zhū恶紫夺朱 | 紫:古人认为紫是杂色;夺:乱;朱:大红色,古人认为红是正色。原指厌恶以邪代正。后以喻以邪胜正,以异端充正理。 | 《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 zhé zuò shuò rì è辄作数日恶 | 辄:总是,就;恶:心中难受。总是接连几天心里感到难受。形容因外界刺激而产生的难受心情。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欢乐之趣。’” |
| ài zé jiā zhū xī,wù zé zhuì zhū yuān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 | 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
| gǎi è cóng shàn改恶从善 | 改去坏的、错误的;向好的、正确的方向转化。指不做坏事;重新做人。表示坏人或罪犯经过教育改造;有了明显的悔改表现。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明则动,动则变。”汉 郑玄注:“动,动人心也;变,改恶为善也。” |
| ài shēng wù sǐ爱生恶死 | 爱:喜爱;恶:厌恶。喜爱生存,厌恶死亡。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26回:“可见爱生恶死,亦是物之恒情。” |
| yǎn è yì měi掩恶溢美 | 溢:水满流出,宣扬。掩盖恶行,宣扬美德。 | 宋·周密《齐东野语·张魏公三战本末略》:“野史各有私,好恶固难尽信,若志状,则全是本家子孙、门人掩恶溢美之词,又可尽信乎?” |
| chéng è quàn shàn惩恶劝善 | 惩:责罚;劝:勉励。惩罚坏人,奖励好人。 |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四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
| è rěn huò yíng恶稔祸盈 | 稔:成熟;盈:满,指到了极点。罪恶积蓄成熟,像钱串已满。形容作恶多端,末日来临。 | 《周书 武帝纪》:“伪齐违信背约,恶稔祸盈。” |
| è yán è yǔ恶言恶语 | 指用狠毒的话骂人或说话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一路恶言恶语,直嚷到自己房中,说向丈夫。” |
| è jí yíng zhǐ恶籍盈指 | 犹恶贯满盈。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龙飞相公》:“此非所能效力,惟善可以已之。然君恶籍盈指,非大善不可复挽。”何垠注:“恶籍盈指,犹言恶事纪载已满,不胜指也。” |
| fú shàn chéng è扶善惩恶 | 扶:支持,帮助。帮助善良的打击邪恶的。 | 郭沫若《文学与社会》:“使人们明确地辨别是非,把爱与憎的感情深刻化,从而加强团结的力量,而移入扶善惩恶的行动。” |
| hǎo shì bù chū mén,huài shì xíng qiān lǐ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 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问绍宗:‘如何是西来意?’绍宗曰:‘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
| gǒu è jiǔ suān狗恶酒酸 | 比喻环境险恶,使人裹足不前。 | 汉 韩婴《韩诗外传》:“人有市酒而甚美者,置表甚长,然至酒酸而不售。问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甚猛,而人有持器而欲往者,狗辄迎而吠之,是以酒酸不售也。’” |
| jìn xián chù è进贤黜恶 | 犹言进贤黜佞。 | 明·李东阳《送宪副君提学浙江序》:“进贤黜恶,励勤惩惰,恬退有奖,奔竞有罚,责之周而任之重矣。” |
| wù bù qù shàn恶不去善 | 不因为厌恶某人而否定他的优点。 |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 |
| è guàn huò yíng恶贯祸盈 | 贯:钱串;祸:为害。指罪恶累累像钱串已满,末日来临。 | 唐 崔融《谏税关市疏》:“独有默啜,假息孤恩,恶贯祸盈,覆亡不暇。” |
| è zhí chǒu zhèng恶直丑正 | 嫉害正直的人。 | 汉·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迁徐州刺吏,百司震肃,饕餮风靡,恶直丑正。” |
| jí è rú chóu疾恶如仇 | 疾:厌恶;憎恨;恶:指坏人坏事。痛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 | 汉 孔融《荐祢衡表》:“忠果正直,志怀霜月,见善若惊,疾恶如仇。” |
| zhòng hào zhòng wù众好众恶 | 众人喜爱或众人厌恶。 | 《论语·卫灵公》:“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
| jí è ruò chóu嫉恶若仇 | 见“嫉恶如仇”。 |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公一时忠愤激发,嫉恶若仇,容或偶为此语,揆其心术,仍不失为磊落光明。” |
| yuán jiān jù è元奸巨恶 | 谓大奸首恶。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若果然当此之际,一毫马脚不露,那人便是元奸巨恶,还合他讲甚么性情来!” |
| zhāng shàn dàn è彰善瘅恶 | 彰:表明、显扬;瘅:憎恨。表扬好的,斥责恶的。 | 《尚书 毕命》:“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
| yǎn è yáng shàn掩恶扬善 | 谓对待别人讳言其过恶,称扬其好处。 | 汉·班固《白虎通·谥》:“天子崩,大臣至南郊谥之者何?以为人臣之义莫不欲褒其君,掩恶扬善者也。” |
| rěn è yíng guàn稔恶盈贯 | 指所积罪恶之多,达于极点。 | 章炳麟《讨满洲檄》:“我中华亦有流寇之难,讨伐不时,将帅亟易,遂得使虏穷凶极恶,肆其驰突,外劫朝鲜,内围京邑,稔恶盈贯,亦陨其命。” |
|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
| jìn xián píng è进贤屏恶 | 犹言进贤黜佞。 | 元·解傒斯《吴澄神道碑》:“英宗即位,郓忠宪王拜住丞相,进贤屏恶,天下风动。” |
| zuò hǎo zuò è做好做恶 | 假装做好人或恶人,以事应付。 | 《水浒传》第六二回:“两个公人,一路上做好做恶,管押了行。” |
| wén jiān jì è文奸济恶 | 掩饰奸诈,助长恶行。 | 金·王若虚《论语辨惑》:“盖其心术不谨,趋向一差,则要利盗名,文奸济恶,皆学之力也。” |
| cóng è rú bēng从恶如崩 | 指为恶如山崩那样容易。 | 《国语 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
| è yī fēi shí恶衣菲食 | 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 《梁书·太祖张皇后等传序》:“高祖拨乱反正,深鉴奢逸,恶衣菲食,务先节俭。” |
| quàn shàn chù è劝善黜恶 | 见“劝善惩恶”。 | 《魏书·肃宗纪》:“劝善黜恶,经国茂典。” |
| quàn shàn jiè è劝善戒恶 | 见“劝善惩恶”。 | 晋·袁宏《后汉纪·贾逵传》:“强干弱枝,劝善戒恶。” |
| wù yǐ è xiǎo ér wéi zhī,wù yǐ shàn xiǎo ér bù wéi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勿:不要;为:做。不要以为是微小的坏事就可以做,不要以为是不大的好事就不去做。 | 《诸葛亮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 cóng è ruò bēng从恶若崩 | 见“从恶如崩”。 | 《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
| wù zuì qiǎng jiǔ恶醉强酒 | 强:硬要。怕醉却又猛喝酒。比喻明知故犯。 | 《孟子·离娄上》:“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
| chú è wù běn除恶务本 | 铲除恶势力,必须杜绝根本。 | 《书·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蔡沈集传:“去恶则务绝根本。” |
| qióng jí xiōng è穷极凶恶 | 穷:极。形容极端残暴凶恶。 | 章炳麟《为辛亥同志俱乐部纠正段祺瑞废止法统令通电》:“虽守府之身,未能穷极凶恶,而一言坏法,实能驯至乱流。” |
| shēn wù tòng jí深恶痛疾 | 恶:厌恶;痛:痛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 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
| cháng è mǐ quān长恶靡悛 | 指长期作恶,不肯悔改。 | 《隋书 炀帝纪下》:“朕以许其改过,乃诏班师,而长恶靡悛,宴安鸩毒,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
| jí è rú chóu嫉恶如仇 | 指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 | 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蔡木龛》:“嫉恶如仇,有所白眼者,出一语必刺入骨。” |
| zuì è zhāo zhù罪恶昭著 | 罪恶明显(多指罪恶大)。 |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土豪劣绅中罪恶昭著的,农民不是要驱逐,而是要捉他们,或杀他们。” |
| jìn shàn tuì è进善退恶 | 进用贤善,黜退奸恶。 | 《汉书·何武传》:“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进善退恶。” |
| yán chī hǎo è妍蚩好恶 | 妍:美丽。蚩:通“媸”,丑陋,丑恶。美丽、丑陋、好与坏。原指写作的得失。 | 晋·陆机《文赋序》:“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
| qióng xiōng jí è穷凶极恶 | 穷:极端。形容非常的凶恶。 |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下》:“乃始恣睢,奋其威诈,滔天虐民,穷凶极恶。” |
| kǔ sī è xiǎng苦思恶想 | 形容竭力思索,绞尽脑汁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2回:“彼此争强赌胜,用尽心机,苦思恶想,愈出愈奇,必要出人头地。” |
| è zuò jù恶作剧 | 捉弄人的使人难堪的行动。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 |
| hào wù guāi fāng好恶乖方 | 好恶:喜好和讨厌。指人的旨趣不同,爱憎有异 | 明·归有光《与曹按察》:“鄙人向年为吏吴兴,虽跼蹐百里,而志在生民,与俗人好恶乖方。” |
| cháng è bù quān长恶不悛 | 指长期作恶,不肯悔改。 | 《左传 隐公六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
| hào wù shū fāng好恶殊方 | 好恶:喜好和讨厌;殊方:不同的趋向。指人的旨趣不同,爱憎有异 | 东汉·班固《汉书·异文志》:“时君世主,好恶殊方。” |
| zuì è mí tiān罪恶迷天 | 迷:迷漫。形容罪恶极大。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5回:“文面小吏,罪恶迷天,曲辱贵人到此,接待不及,望乞恕罪。” |
| bì tì è sù敝綈恶粟 | 指衣食粗劣。 | 宋 王安石《祭范颖州文》:“翼翼公子,敝綈恶粟。” |
| wú è bù wéi无恶不为 | 见“无恶不作”。 | 《隋书·杨秀传》:“嫉妒于弟,无恶不为,无孔怀之情也。” |
| qì è cóng dé弃恶从德 | 弃;抛开。抛弃丑恶信从道德。 | 唐·韩愈《刘统军碑》:“弃恶从德,乃与蔡通涂其榛棘。” |
| gǎi è xiàng shàn改恶向善 | 指不再做恶,重新做好人。 | 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四折:“尊上帝好生之德,再休题妄想贪嗔,从今改恶向善,朝上帝礼拜三清。” |
| bō è yí chòu播恶遗臭 | 播:传播。传播恶事,遗留臭闻。 | 宋·陆九渊《与黄循中书》:“其在高位者,适足以播恶遗臭,贻君子监戒而已。” |
| wù jū xià liú恶居下流 | 恶:讨厌,憎恨;下流:即下游,引伸为卑下的地位。憎恨处于下游。原指君子不愿居于卑下的地位。现也指不甘居下游。 | 《论语·子张》:“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
| è jì zhāo zhe恶迹昭着 | 昭著:显着,明显。恶劣的事迹十分明显,人所共见。形容罪行严重。 | |
| chú xié chéng è除邪惩恶 | 惩:处罚。清除邪气,惩办坏人。 | 鲁迅《编校后记》:“他爱看侠士小说,固此发了游侠狂,硬要到各处去除邪惩恶,碰了种种钉子。” |
| è guàn mǎn yíng恶贯满盈 | 恶:罪恶;贯:穿钱的绳子;每一千枚为一贯;盈:满。罪恶多得像穿钱一样;已经穿满了一贯还没完。形容罪大恶极已经到该受惩罚的时候了。 | 《尚书 泰誓》上:“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
| è yì zhòng shāng恶意中伤 | 出自恶毒用心去攻击诽谤诬陷伤害别人。中伤:说坏话攻击陷害别人。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
| wù wù cóng duǎn恶恶从短 | 比喻对人所做的坏事,不十分苛责。 | 《公羊传·昭公二十年》:“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
| zuò è duō duān作恶多端 | 恶: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端:项目;方面。形容做的坏事极多。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想当初作恶多端,这三四日斋戒,那里就积得过来。” |
| jiǎn è chú jiān剪恶除奸 | 剪、除:扫除。扫除恶人与奸人。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0回:“似你我行侠尚义,理应济困扶危,剪恶除奸。” |
| cǎi shàn biǎn è采善贬恶 | 采:选择;贬;贬斥。采取善良的行为,贬斥恶劣的行径。 |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
| nù cóng xīn tóu qǐ,è xiàng dǎn biān shēng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 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 | 《五代史平话》:“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才听得后,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
| shàn yǒu shàn bào,è yǒu è bào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谓行善和作恶到头来都有报应。 | 《缨络经 有行无行品》:“又问目连:‘何者是行报耶?’目连白佛言:‘随其缘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 kuáng fēng è làng狂风恶浪 | 恶浪:凶猛的浪头。比喻形势或处境非常险恶、危急。也比喻敌人险恶的破坏活动。 |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一章:“对敌斗争,好比在海上遇到狂风恶浪,你怕它,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