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狼山究竟位于哪个行政区划范围内经过2025年最新行政区划核实,南通狼山主体位于崇川区境内,其西部边缘部分区域延伸至港闸区交界带。这座被誉为"江淮第一山"的佛教名山,其行政归属曾因区划调整引发困惑,现通过地理信息系统...
南通面积多少平方公里,南通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南通面积多少平方公里,南通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南通市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入海口北岸,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上海大都市圈北翼门户城市,南通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著称。我们这篇文章将全面介绍南通市的行政面积、地形特点

南通面积多少平方公里,南通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南通市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入海口北岸,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上海大都市圈北翼门户城市,南通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著称。我们这篇文章将全面介绍南通市的行政面积、地形特点、区域划分及相关背景知识,帮助你们深入了解这座滨江临海的城市。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南通市总面积及全国排名;各区县面积分布;地形地貌特征;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调整;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面积相关冷知识;7. 常见问题解答。
一、南通市总面积及全国排名
根据2023年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最新数据,南通市行政区域总面积为8001平方公里(约合1.2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地级市中面积排名第87位。其中陆地面积约占85%,水域面积占15%。南通作为典型的沿江沿海城市,拥有206公里长江岸线和210公里海岸线,这种特殊的"双海岸线"格局在全国城市中十分罕见。
从省内比较来看,南通面积在江苏13个地级市中排名第4位,仅次于盐城(16931km²)、徐州(11258km²)和淮安(10072km²)。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近年来的大规模围垦工程,南通实际陆地面积仍在以年均5-8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二、各区县面积分布
南通现辖3个区、3个县级市和1个县,各区县面积差异明显:
- 崇川区:234km²(主城区,面积最小但人口密度最高)
- 通州区:1166km²(含通州湾示范区)
- 海门区:1148km²(2020年撤市设区)
- 启东市:1208km²(拥有江苏日出最早的地理位置)
- 如皋市:1576km²(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
- 海安市:1180km²
- 如东县:1872km²(含沿海滩涂面积)
从分布特点看,北部区县普遍面积大于南部沿江区域,这与长江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
三、地形地貌特征
南通全境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平均海拔仅4-5米,区域内无山地丘陵。地势总体呈现西北略高、东南稍低的特征,其中最高点为如皋磨头镇,海拔仅6.5米。
独特的地理形成过程造就了南通"三水一滩"的地貌格局:
- 西部为古沙嘴形成的岗地地貌
- 中部是长江新冲积平原
- 东部为海积平原
- 沿海分布大面积滩涂湿地
这种地貌特征使得南通土壤肥沃且水系发达,全市河网密度达3.5公里/平方公里,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
四、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调整
南通的行政区划历经多次重大调整,直接影响着区域面积统计:
- 1949年:建市初期面积仅120平方公里
-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合并南通地区6县
- 2009年:通州撤市设区,市区面积扩大近10倍
- 2020年:海门撤市设区,形成现行区划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持续的围垦工程,如东、启东等地每年新增土地约3-5平方公里。根据规划,到2035年南通还将新增建设用地约200平方公里。
五、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南通土地利用结构如下:
| 用地类型 | 面积(km²) | 占比 |
|---|---|---|
| 耕地 | 3980 | 49.7% |
| 建设用地 | 1900 | 23.7% |
| 水域 | 1200 | 15% |
| 林地 | 320 | 4% |
| 其他 | 601 | 7.6% |
作为农业大市,南通耕地保护红线为3770平方公里。随着近年来重大项目建设,土地利用结构正逐步向工业和城市用地倾斜。
六、面积相关冷知识
- 增长最快的土地:启东圆陀角每年向大海延伸约50米
- 最小行政村:崇川区滨江社区仅0.12km²
- 最大单体项目用地: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占地10.7km²
- 特殊区域:南通开发区代管苏州飞地——海永镇(面积13.5km²)
七、常见问题解答Q&A
南通面积相当于几个上海?
上海市域面积6340km²,南通8001km²的面积约相当于1.26个上海。但需注意上海建成区面积(1237km²)远大于南通(约500km²)。
南通为什么会有大面积滩涂?
这主要得益于长江携带的巨量泥沙沉积(年均4.86亿吨)和东海潮汐作用。独特的"长江水动力+海洋潮汐"系统使南通沿海每年新增滩涂约5km²。
南通各区县中哪里最适合投资置业?
从发展潜力看:1)通州湾示范区(国家级战略新区);2)创新区(城市新中心);3)苏锡通园区(跨江融合试验区)。具体选择需结合产业定位和个人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