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旅游知识文章正文

2018为什么不下雪?2018年冬季降雪少的原因解析

旅游知识2025年04月12日 19:18:339admin

2018为什么不下雪?2018年冬季降雪少的原因解析2018年冬季中国多地出现降雪偏少甚至无雪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们这篇文章将深入分析造成这一气候异常现象的七大关键因素,包括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大气环流异常;城市热岛效应

2018为什么不下雪

2018为什么不下雪?2018年冬季降雪少的原因解析

2018年冬季中国多地出现降雪偏少甚至无雪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们这篇文章将深入分析造成这一气候异常现象的七大关键因素,包括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大气环流异常城市热岛效应海洋温度变化区域气候特征;7. 常见问题解答。通过科学分析这些因素,帮助你们理解2018年冬季少雪现象背后的气候机制。


一、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根据中国气象局数据,2018年是全球有记录以来第四暖年份。持续的气候变暖导致冬季平均气温升高,降雪形成的温度条件被破坏。当近地面温度持续高于0℃时,即使高空有降水,也往往以降雨形式出现。以北京为例,2018年12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2.3℃,创造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气候变暖还改变了降水形态的临界温度阈值。研究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降雪转为降雨的温度阈值已上升约0.5℃,这意味着更多本应下雪的情况转变为降雨,进一步减少了降雪机会。


二、厄尔尼诺现象

2018年太平洋出现了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这种赤道太平洋异常增暖现象会通过大气遥相关作用,影响东亚冬季风环流。具体表现为:

1. 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弱,冷空气南下频率和强度降低
2. 改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影响水汽输送路径
3. 造成我国东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的气候异常

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冬季出现"暖冬"的概率高达70%以上,这也解释了2018年冬季降雪偏少的部分原因。


三、大气环流异常

2018年冬季北极涛动(AO)处于显著正位相,导致极地冷空气被困在北极地区,难以下泄至中纬度地区。同时,东亚大槽位置偏东,不利于冷空气向我国东部地区输送。

在大气环流异常影响下:
- 500hPa高度场显示,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以纬向环流为主
- 850hPa温度距平显示,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1-3℃
- 水汽通量显示,向我国东部输送的水汽明显偏少

这种环流配置直接导致降雪条件难以形成。


四、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化进程加剧了热岛效应,特别是北京等大城市表现尤为突出。城市热岛可导致:
- 城区温度较郊区高2-5℃
- 降雪临界温度更难以达到
- 已经形成的降雪可能在落地前融化

研究显示,北京城区在冬季的热岛强度可达2.8℃,这使得城区出现降雪的概率和积雪持续时间都显著低于郊区。2018年冬季,这种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剧了城区少雪现象。


五、海洋温度变化

2018年北太平洋海温呈现"三极子"异常分布:
- 热带太平洋暖异常(厄尔尼诺)
- 北太平洋中部冷异常
- 白令海暖异常

这种海温分布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导致:
- 阿留申低压偏弱
- 西伯利亚高压偏弱
- 东亚冬季风偏弱

最终结果是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减弱,减少了降雪形成的机会。


六、区域气候特征

2018年我国不同地区降雪减少的原因存在差异:
- 华北地区:主要受气温异常偏高影响
- 东北地区:水汽输送不足导致降雪偏少
- 长江流域:西南暖湿气流偏弱
- 西北地区:受西风带异常影响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8年冬季全国平均降雪日数较常年偏少3.2天,其中华北、黄淮等地偏少最为明显。


七、常见问题解答Q&A

2018年是全球都不下雪吗?

不是的。2018年北半球一些地区如北美东北部、日本北部等地降雪偏多,这是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降水分布不均。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降雪偏少与特定的大气环流配置有关。

气候变暖是否意味着以后下雪会越来越少?

总体上,气候变暖会减少降雪频率和积雪时间,但不排除某些年份因特殊环流形势出现强降雪。未来冬季降水可能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但极端降雪事件仍可能偶尔发生。

2018年冬季少雪对环境和农业有什么影响?

冬季少雪可能导致:1) 土壤墒情不足,影响春耕;2) 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加;3) 北方地区春季干旱风险上升;4) 滑雪等冬季旅游业受损。但也会减少交通受阻、融雪型洪水等负面影响。

标签: 2018不下雪原因冬季降雪少气候变暖影响厄尔尼诺现象

无趣啦-旅游知识分享与目的地推荐Copyright @ 2013-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备案号:苏ICP备18027749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