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旅游知识文章正文

鼓浪屿这座文艺小岛为何隐藏着众多墓地

旅游知识2025年07月02日 18:12:143admin

鼓浪屿这座文艺小岛为何隐藏着众多墓地鼓浪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独特的文化景观中确实包含多处墓地,这主要源于历史移民聚居、特殊殡葬政策及中西文化交融三大因素。19世纪至20世纪初,岛上外籍居民与本地闽南人形成“生者与逝者共居”的社区形态,而

鼓浪屿为什么有墓

鼓浪屿这座文艺小岛为何隐藏着众多墓地

鼓浪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独特的文化景观中确实包含多处墓地,这主要源于历史移民聚居、特殊殡葬政策及中西文化交融三大因素。19世纪至20世纪初,岛上外籍居民与本地闽南人形成“生者与逝者共居”的社区形态,而花岗岩地质限制及后来“墓地公园化”的改造理念,则让这些历史遗迹得以保留。

殖民时期的殡葬文化烙印

鸦片战争后,鼓浪屿成为国际社区,西方传教士、商人在岛上划定专属墓地。这些墓地多采用西式浮雕与花岗岩十字架,如鸡山路上的“番仔墓”,而同期闽南人则延续“近宅而葬”的传统。当时岛上人口密度不足现在的1/10,墓地与住宅区尚无明确界限。

地质条件催生的特殊葬俗

全岛由花岗岩构成,早期挖掘困难迫使居民采用岩缝葬、悬棺葬等特殊形式。1920年代工部局档案显示,挖凿单个墓穴成本相当于普通工人三个月薪资,这解释了为何许多墓碑直接嵌于裸露岩壁。

政策调控下的景观存续

1980年代厦门实施“封岛护墓”政策,将47处历史墓地划入保护清单。2017年申遗过程中,这些墓葬被重新诠释为“文化层积现象”,例如大夫第后院的清代墓群,如今成为展示闽南“事死如生”观念的活态展场。

当代视角的认知转变

新一代岛民已不再视墓地为禁忌。钢琴码头附近的天主教墓园,每逢周末反而成为街头艺人表演场地。这种生死观的转变,与冰岛雷克雅未克墓地音乐会、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旅游开发形成跨文化呼应。

Q&A常见问题

这些墓地会影响旅游业发展吗

恰恰相反,纳入文化遗产管理的墓园已成为特色旅游点,如日本游客专门寻访的“安献堂美籍牧师墓群”,其哥特式碑刻是研究早期基督教在华传播的重要实物。

岛上现在还能新建墓地吗

自2003年起全岛禁止任何形式的殡葬活动,现有墓葬仅作为历史遗存维护。现代居民逝后均安葬于厦门本岛的薛岭山陵园。

墓群保护如何平衡居民感受

通过“记忆地图”社区项目,将家族墓志铭转化为AR互动装置,这种技术介入既保存历史又消解阴森感,类似做法在威尼斯圣米凯莱岛墓园已有成功先例。

标签: 跨文化殡葬习俗鼓浪屿文化遗产历史社区空间演变墓园景观旅游学闽南葬俗考古

无趣啦-旅游知识分享与目的地推荐Copyright @ 2013-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备案号:苏ICP备18027749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