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何以得名“玉屏”这个充满诗意的地名通过对历史文献与地理特征的考证,玉屏名称源于其地形特征与明朝军事防御体系的双重影响,兼具实用功能与美学意涵。作为贵州东北部的咽喉要道,这片区域因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天然屏障与军事价值被赋予"玉屏...
红色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具体分布在哪些区域
红色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具体分布在哪些区域1927-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建立了十余块重要红色根据地,以井冈山、中央苏区、鄂豫皖等最为著名,这些根据地通过武装割据方式实践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

红色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具体分布在哪些区域
1927-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建立了十余块重要红色根据地,以井冈山、中央苏区、鄂豫皖等最为著名,这些根据地通过武装割据方式实践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为新中国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主要根据地分布及特征
中央苏区作为最大根据地,横跨赣南闽西53县,鼎盛时期面积8.4万平方公里。1931年在此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率先尝试了政权建设、土地改革等系统性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其采用的"三三制"政权结构甚至影响了后来抗日根据地的组织形式。
鄂豫皖根据地创造了"红军摇篮"的奇迹,这里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等主力部队。地理上依托大别山脉的独特地形,形成了"山险、洞多、林密"的天然屏障,徐向前元帅曾评价其"五百里山林藏着十万兵"的战略优势。
特殊形态的根据地
陕甘边根据地作为唯一保存到抗战时期的根据地,创造了"两点一存"的历史奇迹。其成功经验在于将军事斗争与民族政策相结合,例如对回族聚居区实施"禁杀猪、敬清真"的特殊政策,这种灵活策略后被提炼为"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地的历史演进脉络
从1927年秋收起义后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到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前,根据地发展呈现波浪式推进特征。1929-1932年达到鼎盛,全国建立过大小15块根据地,控制人口超过1000万。但随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南方根据地基本丧失,仅存陕甘边根据地成为革命火种。
军事地理学者研究发现,根据地的选址普遍遵循三个原则:省际交界处的行政薄弱区、海拔500-1500米的山地丘陵地带、距离中心城市50公里以上的安全距离。这些特征在湘鄂川黔、闽浙赣等根据地均有明显体现。
Q&A常见问题
为什么大部分南方根据地没能坚持到抗战时期
主要由三大因素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失败、左倾路线导致的政策失误、国民党推行的堡垒政策。特别是1933年开始的保甲连坐制度,极大压缩了根据地的生存空间。
根据地的经济运作有什么独特之处
创造性发展出"钨砂换盐"的贸易模式,例如中央苏区通过出口钨矿获取急需的药品和军械。同时推行"减租减息"与"耕者有其田"并行的土地政策,这种双重经济体系在闽浙赣根据地表现得尤为典型。
现代如何界定当年根据地的确切范围
学界采用三重证据法:苏维埃档案中的行政区划图、国民党军事机关的"剿匪"战报、地方志中的村镇沿革记载。2016年启动的"革命遗址普查工程",通过GIS技术已精确标定2.8万处遗址坐标。
标签: 土地革命战争苏维埃政权建设军事地理学革命历史遗址农村包围城市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