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究竟被称为什么绍兴作为越文化发源地,在春秋时期称为"会稽",隋唐时更名"越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正式得名"绍兴"并沿用至今。这座具有2500年建城史...
南昌在古代究竟有着怎样的称谓
南昌在古代究竟有着怎样的称谓南昌作为江西省会,其古代名称历经多次演变,从西汉初设的"豫章郡"到隋唐时期的"洪州",再到明代定名的"南昌府",每个名称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印记。我们这

南昌在古代究竟有着怎样的称谓
南昌作为江西省会,其古代名称历经多次演变,从西汉初设的"豫章郡"到隋唐时期的"洪州",再到明代定名的"南昌府",每个名称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印记。我们这篇文章将系统梳理这座千年古城的地名变迁,揭示其背后的政治沿革与文化脉络。
豫章郡时期(西汉至隋朝)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设立豫章郡,这是南昌最早的行政区划名称。郡治所在灌婴修筑的"灌城",即今南昌老城区雏形。值得注意的是,"豫章"二字源自当地盛产的樟树(古称章木),"豫"为高大之意,暗合《周礼》"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锡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的地理特征记载。
军事要塞与经济枢纽的双重身份
豫章郡既是控制闽越的战略要地,又因赣江-鄱阳湖水系成为南方商贸节点。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上,"豫章"二字清晰可辨,印证了其西汉时期的重要地位。东吴名将太史慈曾在此设立营垒,《三国志》载其"于豫章立屯坞",现存遗址仍可见当时军事布局。
洪州时代的繁荣(隋唐至宋元)
公元589年隋文帝改豫章郡为洪州,此名沿用至元代。"洪"字取自赣江主流章水与贡水合流处的浩荡水势,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并称,恰恰反映了这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期。考古发现表明,唐代洪州窑青瓷远销海外,佐证了"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地位。
北宋时期,洪州城垣扩建至十二座城门,规模较汉唐扩大三倍有余。南宋《舆地纪胜》记载:"洪州当五岭之会,扼八闽之喉",其水运系统可直抵广州,使得洪州成为全国性漕粮转运中心。1275年文天祥在此组织抗元义军,现八一广场南侧的"洪州衙门遗址"仍保留着宋代柱础遗迹。
南昌定名与明清发展
1363年朱元璋大战陈友谅于鄱阳湖,取胜后于洪都府设"南昌卫",明洪武八年(1375年)正式定名南昌府。地名取"昌大南疆"之意,与同时期命名的南安(今大余)、南康(今星子)形成系列政治符号。清代沿袭明制,1853年太平军围攻南昌时,湘军统帅江忠源在章江门血战的场景,被记录在《湘军志》的城防图中。
地名演变的三个关键转折
纵观历史,南昌地名变迁存在三个决定性节点:在一开始是西汉军事殖民带来的豫章建制,然后接下来是隋唐大运河体系推动的洪州繁荣,总的来看是明初政权更迭引发的政治重构。有趣的是,这三个阶段恰好对应着中国历史上南方开发的三个高潮期。
Q&A常见问题
为什么汉代会选择"豫章"作为郡名
这涉及秦汉时期的命名惯例,当时常以地理特征或祥瑞命名新郡。考古发现的汉代"豫章铜鼎"上有"豫章大樟"纹饰,结合《汉书·地理志》"豫章出黄金"的记载,推测可能与当地物产和风水考量有关。
滕王阁序中为何同时出现两个地名
王勃写作时(675年)正值行政名称过渡期,官方文书已用"洪州",但文人仍习惯"豫章"古称。这种双称现象类似现代"北平/北京"的混用,反映的是文化记忆与行政变更的时间差。
现代南昌是否还保留古代地名痕迹
豫章大道、洪都大道等主干道延续古名,阳明路(原豫章驿道)、章江门等更直接对应历史地理。2018年老城改造中发现的唐代排水系统,其走向仍与现行道路网高度重合。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