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何至今仍在举办热闹非凡的庙会庙会作为融合商业贸易、民俗展示与精神信仰的复合型文化活动,其延续千年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同时满足了物质交换、社群连接和文化认同三重社会需求。2025年的现代庙会虽融入电子支付等新元素,但核心功能仍围绕这三大维...
铜锣湾名称背后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铜锣湾名称背后的历史根源是什么铜锣湾(Causeway Bay)得名于19世纪英国殖民时期的地形特征——一条连接海岸与东角(East Point)的人工堤道(causeway)。这个粤语音译为“铜锣”的商贸枢纽,历经填海造地后已无堤道痕迹

铜锣湾名称背后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铜锣湾(Causeway Bay)得名于19世纪英国殖民时期的地形特征——一条连接海岸与东角(East Point)的人工堤道(causeway)。这个粤语音译为“铜锣”的商贸枢纽,历经填海造地后已无堤道痕迹,但名称承载着香港从渔村到国际港口的演变史。
堤道建设的殖民印记
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岛后,为开发东部军事据点,在今日波斯富街一带修筑了跨海堤道。由于当时该处形似铜锣的海湾轮廓,粤语将“causeway”音译为更易传播的“铜锣”,而“湾”字则保留了地理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原始堤道在1890年代因填海工程消失,但《南京条约》签署后确立的英文地名仍被沿用至今。
语言学与社会心理的双重作用
粤语发音的“铜锣”比直译“高士威”更易被本地社群接受,这种音意结合的译法在同期地名(如Waterloo译作“窝打老”)中常见。1894年政府档案显示,当时华人已普遍使用“铜锣湾”指代该区,可见译名成功融入了市井文化。
填海工程下的地理变迁
20世纪的三次大规模填海彻底改变了海岸线:1920年代造出了今日怡和街,1950年代形成维多利亚公园,1990年代则扩建了会议道。尽管物理空间迭代更新,但老地名作为文化锚点持续强化集体记忆——现今铜锣湾避风塘的位置,正是当年堤道连接的原始海湾。
Q&A常见问题
铜锣湾的英文名为何不随粤语发音改变
殖民时期确立的官方地名具有行政延续性,类似“香港(Hong Kong)”源自粤语“香港”的音译但拼写固定。1974年《香港地名录》明确将"Causeway Bay"定为法定英文名称。
铜锣湾是否真的存在铜锣相关历史
考古未发现铜锣实物证据,“铜锣”纯属语音适配。但1880年代确实存在“铜锣湾天后庙”,该庙现存碑文将地名写作“铜锣湾”,证明译名当时已获民间认同。
其他类似音译地名的比较
与“深水埗(Sham Shui Po)”“旺角(Mong Kok)”等纯音译不同,铜锣湾属于“音译+意译”混合模式,类似“赤柱(Stanley)”既保留粤语音韵又兼顾英文原义。
标签: 香港地名学殖民历史地理语言音译演变城市空间重构文化记忆载体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