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旅游知识文章正文

为什么柬埔寨吴哥遗址中这座神庙被称为女王宫

旅游知识2025年08月10日 14:26:011admin

为什么柬埔寨吴哥遗址中这座神庙被称为女王宫女王宫(Banteay Srei)得名源于其精美的浮雕和娇小的建筑规模,19世纪法国殖民者误认为这是为女性建造的宫殿,但实际为10世纪供奉湿婆神的男性祭司庙宇。全文将解析名称由来、建筑特征与历史真

为什么叫女王宫

为什么柬埔寨吴哥遗址中这座神庙被称为女王宫

女王宫(Banteay Srei)得名源于其精美的浮雕和娇小的建筑规模,19世纪法国殖民者误认为这是为女性建造的宫殿,但实际为10世纪供奉湿婆神的男性祭司庙宇。全文将解析名称由来、建筑特征与历史真相三层次。

名称起源中的美丽误会

“女王宫”并非官方原名,而是殖民时期西方考古学家赋予的浪漫化标签。其高棉语原名“Banteay Srei”直译为“女人的城堡”,源自寺庙入口处发现的女性守护神雕像(Devata)和繁复的飞天仙女浮雕。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雕刻的线条柔美度远超同时期吴哥建筑,搭配朱红色砂岩材质,整体呈现出罕见的精致感。

法国探险家的认知偏差

1923年法国学者乔治·科德(George Groslier)在修复报告中首次使用“女王宫”称谓,推测其为国王妃嫔居所。这一误判持续近30年,直至1950年代碑铭破译证实其真实功能。

建筑美学引发的性别联想

整座寺庙的尺度仅为500x400米,门廊高度不足3米,与吴哥窟的宏大形成鲜明对比。其墙体浮雕以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为主题,大量使用曲线构图——例如波浪形门楣和藤蔓状装饰,这种审美倾向被早期研究者过度解读为“女性特质”。

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

女王宫采用三叠式布局和微型塔殿设计,浮雕深度仅2-3厘米却呈现立体透视效果,这种“高棉巴洛克”风格实为男性工匠的巅峰技艺,但客观上强化了性别误解。

考古证据揭示的真相

1996年发现的梵文碑刻显示,该庙由国王罗贞陀罗跋摩二世的国师耶若婆罗诃(Yajnyavaraha)主持修建,用作修行场所。庙内供奉的“三重灵伽”象征湿婆神的阳性能量,与“女性宫殿”的猜想完全相悖。

Q&A常见问题

女王宫是否真的与女性统治者有关

目前没有任何史料证明女性参与其建造或使用,但碑铭提到捐赠者中包括贵族女性,这可能间接影响了命名。

为什么现代官方仍保留这个错误名称

旅游业推广需求使“女王宫”成为国际通用标识,且这个名称本身已成为高棉艺术柔美一面的文化符号。

类似性别误读在考古界常见吗

马雅文明中的“红色女王”墓葬、中国三星堆青铜大面具等案例都显示,早期考古常因预设观念产生性别判断偏差。

标签: 吴哥建筑风格殖民史学影响高棉宗教艺术东南亚考古迷思文化遗产命名

无趣啦-旅游知识分享与目的地推荐Copyright @ 2013-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备案号:苏ICP备18027749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