稔恶藏奸的成语故事
拼音rěn è cáng jiān
基本解释长期作恶,包藏祸心。
出处《清史稿 世宗纪》:“丙申,上以准噶尔噶尔丹策零稔恶藏奸,终为边患,命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征讨准噶尔。”
暂未找到成语稔恶藏奸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稔恶藏奸)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一山不藏二虎 | 欧阳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 |
| 不念旧恶 | 春秋 孔子《论语 公冶长》:“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 不恶而严 | 《周易 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
| 不藏不掖 | |
| 丑类恶物 | 《左传·文公十八年》:“丑类恶物,顽嚣不友。” |
| 东藏西躲 | 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杀的他军兵胆碎魂先丧,一个个哭啼啼东躲西藏,枪刀剑戟都潎样。” |
| 东躲西藏 | 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杀的他军兵胆碎魂先丧,一个个哭啼啼东躲西藏。” |
| 中心藏之 | 《诗经·小雅·服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
| 丰年稔岁 | 元·刘唐卿《降桑椹蔡顺奉母》第一折:“八方肃靖,东夷西戎仰化,南蛮北狄归降,贡麟凤献瑞呈祥,产禾苗丰年稔岁。” |
| 丹之所藏者赤 | 《孔子家语·六本》:“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与处者焉。” |
| 为恶不悛 | 晋·干宝《搜神记》第七卷:“贾后为恶不悛。” |
| 为非作恶 | 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七回:“今天倚仗你那些为非作恶之人,前来扰乱我的公事,对也不对?” |
| 五藏六府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达郁》:“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窃,五藏六府。” |
| 五谷丰稔 | 唐·韦嗣立《论刑法多滥疏》:“风雨以时,则五谷丰稔。” |
| 什袭以藏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十五回:“人家竞相传钞,什袭以藏。” |
| 什袭珍藏 | 《太平御览》卷五十一引《阚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主人冕玄服以发宝。华匮十重,缇巾十袭。” |
| 什袭而藏 | 宋 张守《跋唐千文帖》:“当与夏璜赵璧什袭而藏。” |
|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 《国语·周语下》:“从善如登,从恶是崩。” |
| 从恶如崩 | 《国语 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
| 从恶是崩 | 《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是崩。’” |
| 从恶若崩 | 《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
| 以售其奸 |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例如张国焘,则利用许多党员的无知以售其奸。” |
| 以大恶细 | |
| 以恶报恶 | 《榖梁传·僖公二十三年》:“伐国不言围邑。此言围邑,何也?不正其以恶报恶也。”范宁注:“前十八年。宋伐齐之丧,是恶也;今齐乘胜而报,是以恶报恶也。” |
| 众好众恶 | 《论语·卫灵公》:“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
| 众恶必察 | 春秋·鲁·孔丘《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
| 作奸犯科 | 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 作奸犯罪 | 司马紫烟《荒野游龙》第二章:“她不禁一叹道:‘月黑风高,正是作奸犯罪的好时刻,老天爷好象在帮坏人的忙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