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地的成语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suí shí suí dì随时随地 | ①谓依照当时当地情形;在不同的时间、地点。②任何时间、地点;时时处处。 | 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一:“游山诗有时地之异宜,随时随地,设色布景,否者皆陈言也。” |
| zhē dì màn tiān遮地漫天 | 同“遮天盖地”。 | 《清平山堂话本·羊角哀死战荆轲》:“团空搅阵,不分南北西东;遮地迷天,变尽青黄赤黑。” |
| gē dì chēng chén割地称臣 | 割让土地,臣服于对方。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若放我南归,愿为金邦细作,饶幸一朝得志,必当主持和议,使南朝割地称臣。” |
| dì dì dào dào地地道道 | 真正的,够标准的。 |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29章:“这是地地道道的高增福——不声不响,心里打着主意。” |
| āi tiān jiào dì哀天叫地 | 哀:悲哀。悲哀地呼天喊地。形容悲痛至极。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平儿、丰儿等哭的哀天叫地,贾政心中也有些烦难,顾了这里,丢不下那里。” |
| sǎo dì wú yí扫地无遗 | 见“扫地无余”。 | 《晋书·惠帝纪》:“魏晋已来之积扫地无遗矣。” |
| wàn zhàng gāo lóu cóng dì qǐ万丈高楼从地起 | 比喻凡事要从打基础做起。 | 沈从文《新与旧》:“‘万丈高楼从地起’,同队人也觉得这家伙将来不可小觑。” |
| hōng tiān liè dì轰天烈地 | 轰动天地。形容声响猛烈或声名巨大。 | 清·讴歌变俗人《经国美谈·奉使宴宾》:“好似千斤炮药,等着导火线,就要发作,是轰天烈地了。” |
| shān bēng dì tā山崩地塌 | 见“山崩地陷”。 | 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革命时代总要有许多文艺家萎黄,有许多文艺家向新的山崩地塌般的大波冲进去。” |
| tiān nán dì běi天南地北 | 一个天南;一个地北。形容分离两地;相隔很远。也形容地区各不相同。 | 元 关汉卿《沉醉东风》:“咫尺的天南地北,要时间月缺花飞。” |
| chōng tiān sāi dì充天塞地 | 指整个宇宙。 |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你看这个天地中间,甚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甚么教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 |
| xīn xuán liǎng dì心悬两地 | 悬:牵挂。一心牵挂着两地地方的事情。 |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103回:“怎奈此时是惊弓之鸟,又是心悬两地,记念着前山池大鬓,不知胜负如何。” |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置之死地而后快 | 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肠狠毒。 | 宋 苏舜钦《答韩持国书》:“被废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
| yī shí bā céng dì yù一十八层地狱 | 佛教指极恶众生死后赴受苦之所,包括刀山、火汤、寒冰等十八种。比喻灾难极其深重的境地。也比喻最低的等级。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 |
| yuè dì yún jiē月地云阶 | 指天上。也比喻景物美好的境界。 | 唐 牛僧儒《周秦行纪》诗:“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 |
| yǔ tiān dì tóng shòu与天地同寿 | 寿:寿命。与天地一样长久。比喻寿命很长。 | 战国·楚·屈原《九原·涉江》:“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
| chū rén tóu dì出人头地 | 原意是让这个人高出一头。后形容超过一般人或高人一等。 | 宋 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
| píng dì yī shēng léi平地一声雷 | 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 | 五代 前蜀 韦庄《喜迁莺》词:“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
| cǐ dì wú yín sān shí liǎng此地无银三十两 | 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结果反而彻底暴露。 | 鲁迅《伪自由书·推背图》:“里巷间有个笑话:……写道‘此地无银三十两’。……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 |
| shì fēi zhī dì是非之地 | 有麻烦或争议的地方。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我想第一步只有让你师父跳出是非之地,哪一方面都不帮。” |
| kuì huǐ wú dì愧悔无地 | 指羞惭悔恨得无地自容。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姑娘,你问到这里,我安骥诚惶诚恐,愧悔无地。” |
| jiǎo bù zhān dì脚不沾地 | 见“脚不点地”。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那李嬷嬷脚不沾地,跟着凤姐儿走了。” |
| zú lǚ shí dì足履实地 | 履:踩踏。脚踏实地。比喻实事求是,平实而不虚浮。 | 《宋史·刘甲传》:“生平常谓:吾无他长,惟足履实地。” |
| tiān cháng dì jiǔ天长地久 | 像天地一样长久永恒的意思。 | 先秦 李耳《老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
| píng dì shēng bō平地生波 | 平地:平坦的地。平地上起风浪。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十回:“还不肯放松一步,必欲剪草除根,听信那娼妇平地生波。” |
| fāng cùn zhī dì方寸之地 | 指心。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
| tiān zào dì shè天造地设 | 天建造的;地设置的。指自然的造就和安排。赞美事物自然形成;不用加工就十分完美。天地:指自然;造:制作;设:安排。 | 唐 田颖《问道堂后园记》:“回思向所辟诸境,几若天造地设。” |
| yī kuài shí tóu luò dì一块石头落地 | 比喻放了心,再没有顾虑。 | |
| lì chī dì xiàn立吃地陷 | 不从事生产,只知道消耗,就会连地也弄得塌陷。 |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那钱物则有出去的,无有进来的,便好道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
| sǎo dì yǐ jìn扫地以尽 | 比喻破坏得彻底。也比喻面子、威风丢失干净。 | 清 梁启超《新民议 禁早婚议》:“一群之道德法律,且将扫地以尽。” |
| zì liú dì自留地 | 在实行农业集体化以后留给农民个人经营的少量土地。比喻自己的私人空间。 |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5)社员的自留地应有多少;(6)社员的成份问题;等等。” |
| shēng líng tú dì生灵涂地 | 生灵:百姓;涂:泥沼。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 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生灵涂地。” |
| yī luàn tú dì一乱涂地 | 形容乱到不可收拾。 | 宋·苏洵《管仲论》:“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
| míng yù sǎo dì名誉扫地 | 指彻底失去声誉。 | 王朔《过把瘾就死》:“我也在一边坐下,喘出一口气,感到名誉扫地,威信扫地。” |
| rén jiān dì yù人间地狱 | 人世间的活地狱。比喻黑暗的社会。 | 叶元《林则徐》:“许多烟鬼横在地上,像蛆虫似地在那里蠕动,吞云吐雾,活像人间地狱。” |
| tiān xuán dì zhuàn天旋地转 | 指天地转动。比喻时事变迁。也形容人头晕眼花的感觉。 | 唐 元稹《望云雅马歌》:“天旋地转日再中,天子却坐明光宫。” |
| màn shān biàn dì漫天遍地 | 满山遍野,形容众多而密集。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88回:“我上高阜处观望辽兵,其势浩大,漫天遍地而来。” |
| wú zhì zhuī zhī dì无置锥之地 | 锥:锥子。没有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其贫困。 | 战国·赵·荀况《荀子·儒效》:“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
| tán tiān lùn dì谈天论地 | 谈论天文地理。形容博学多识。 | 元·无名氏《符金锭》第二折:“俺门中未有三千客出来的谈天论地胸卷江淮。” |
| xià lín wú dì下临无地 | 临:居高处朝向低处。从高往下看,望不见底。形容地势极其陡峭。 | 唐·王勃《滕王阁序》:“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
| bá le luó bo dì pí kuān拔了萝卜地皮宽 | 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51回:“拔了萝卜地皮宽,交他去了,省的他在这里跑兔子一般。” |
| jì dì pán tiān际地蟠天 | 形容遍及天地间。 | 庄周《庄子 刻意》:“上际于天,下蟠于地。” |
| shān bēng dì liè山崩地裂 | 山崩塌;地开裂。多为地震所引起。原用来指灾难性的巨大事变。后比喻声势之大;变化剧然。 | 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 |
| rén jié dì líng人杰地灵 | 人有英杰;地有灵秀之气;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就会成为名胜地区。后多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 唐 王勃《滕王阁诗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
| tuō tiān sǎo dì拖天扫地 | 形容衣服过长。 | 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穿的那衣服拖天扫地的,一脚踹着,不险些儿绊倒了。” |
| niú mián dì牛眠地 | 指有助于后代升官发财的坟地。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堪舆》:“经月余,各得牛眠地。” |
| yī qián bù luò xū kōng dì一钱不落虚空地 | 比喻丝毫不浪费。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只得自己暗地里送了委员一千两银子,好在一钱不落虚空地,将来自有作用。” |
| dì yuǎn shān xiǎn地远山险 | 险:险阻。地处边远,山势险峻。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7回:“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 |
| tiān zāi dì niè天灾地孽 | 灾:灾祸;孽:灾殃。天地间所发生的灾害和变异 | 《隋书·高祖纪》:“天灾地孽,物怪人妖,衣冠钳口,道路以目。” |
| bá dì yáo shān拔地摇山 | 翻动大地,摇撼山岳。形容声势极大。 | 明 郭勋《英烈传》第49回:“乌龙镇上驻不得赤龙舟,搅得翻江震海;大全港中做不得周全事,空教拔地摇山。” |
| yī niú hǒu dì一牛吼地 | 谓牛鸣声可及之地。喻距离较近。 | 《翻译名义集·数量》:“拘卢舍,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谓大牛鸣声所极闻。或云一鼓声。《俱舍》云二里,《杂宝藏》云五里。” |
| shàng bù zài tiān,xià bù zháo dì上不在天,下不着地 | 指不着边际,没有着落。形容偏僻闭塞的地方。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只叫他在这上不在天,下不着地的地方,给我结了几间茅屋,我同老母居住。” |
| sǐ xīn dā dì死心搭地 | 见“死心塌地”。 | 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是他拂茶青山沽酒旗,伴着我死心搭地。” |
| zhèn tiān shuò dì震天铄地 | 震:震动;铄:照亮。震动和照亮大地。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或某一事件令人惊骇。 | 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17节:“吾敢信卷土重来之机会,震天铄地之奇观,其决不远也。” |
| yuàn tiān yuàn dì怨天怨地 | 抱怨天又抱怨地。后指埋怨不休。 | 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到今日,悔,悔,悔。也是我前世前缘,自作自受,怨天怨地。” |
| jiù dì chóng yóu旧地重游 | 重新来到曾经居住或游览过的地方。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广州,在1926年北伐的那一年,我是住过三个多月的,整整隔了十二年又到旧地重游了。” |
| yī guān sǎo dì衣冠扫地 | 扫地:比喻破坏无余。指人不重名节,丧尽廉耻。 | 宋·文天祥《留远亭》诗序:“诸酋又族妇抱刘以为戏。衣冠扫地,殊不可忍!” |
| tōng tiān dá dì通天达地 | 犹言顶天立地。 |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三六回:“俺是通天达地,有一无二,带管本山山寨头名寨主女将军。” |
| yíng chǐ zhī dì盈尺之地 | 盈:通“赢”,多出。直径有一尺多的地方。比喻地方很小。 |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
| yì dì xiāng féng异地相逢 | 异地:他乡。在他乡相遇。 | 唐·李咸用《春日喜逢乡人刘松》诗:“故人不见五春风,异地相逢岳影中。” |
| píng dì qǐ léi平地起雷 | 犹言平地一声雷。 | 许地山《海角底孤星》:“这一回,真是个平地起雷咧!” |
| dì jí tiān jīng地棘天荆 | 谓到处布满荆棘。比喻环境恶劣。 | 朱谦良《感怀和病侠》:“地棘天荆谁管得,此身权寄水云邨。” |
| dì dòng shān cuī地动山摧 | 见“地动山摇”。 |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子胥祭了,发声大哭,感得日月无光,江河混沸。忽即云昏雾暗,地动山摧。兵行唅啼,人伦凄怆。” |
| dì liè shān bēng地裂山崩 | 崩:倒塌。山岳崩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 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19回:“只听半空中一声大震,好似地裂山崩,抬头一看,依旧红日青天。” |
| dì lǎo tiān huāng地老天荒 | 指经历的时间极久。 | 元 费唐臣《贬黄州》第一折:“诗吟的神嚎鬼哭,文惊的地老天荒。” |
| tiān luó dì wǎng天罗地网 | 天空和地面所张设的罗网。比喻严密的包围圈。多指对敌人、逃犯的严密的防范。罗:捕鸟的网。 | 元 无名氏《锁魔镜》第三折:“天兵下了天罗地网者,休要走了两洞妖魔。” |
| yóu rèn yú dì游刃馀地 | 犹游刃有馀。 | |
| huà dì wéi yù,shì bù rù画地为狱,势不入 | 势:情势。在地上画个圆圈当作牢狱,人们议论着不敢进入。形容狱吏的凶残暴虐。 | 东汉·班固《汉书·路温舒传》:“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
| jí tiān pá dì极天爬地 | ||
| bù shí zhī dì不食之地 | 不食:不生产粮食。指不能耕种的土地。 |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
| dì xià xiū wén地下修文 | 旧指有才文人早死。 | 《太平御览》卷八八引王隐《晋书》:“韶言天上及地下事,亦不能悉知也。颜渊、卜商今见在为修文郎。” |
| gē dì qiú hé割地求和 | 割让土地,求得和平。 | 《史记·平原君列传》:“故不如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
| dì fù tiān fān地覆天翻 | 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 | 唐 刘商《胡笳十八拍》六:“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
| guā dì yǐ qù刮地以去 | 刮:搜刮。形容贪官污吏大肆搜刮民财。 | 《新唐书·程铧传》:“军中怒曰:‘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毫发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 |
| dì chǒu dé qí地丑德齐 | 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
| bù liú yú dì不留余地 | 说话、办事走极端;没有可以回旋的余地。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11卷:“此狐眼光如镜,然词锋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 |
| yí wéi píng dì夷为平地 | 夷:拉平,铲平。铲平使成一块平地。 | 孙犁《我的绿色书》:“为了方便,把假山、小河,夷为平地,抹上洋灰,使它寸草不生,成了停车场。” |
| yī xí zhī dì一席之地 | 放一个席位的地方。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 | 《旧唐书 后妃传上》:“妇人智识不远,有忤盛情,然贵妃久承恩顾,何惜宫中一席之地,使其京戮,安忍取辱于外哉!” |
| gōng jūn tiān dì功均天地 | 均:同。功绩与天地等同。形容功劳极大。 | 南朝·梁·陆倕《石阙铭》:“功均天地,明并日月。” |
| juē tiān pū dì撅天扑地 | 形容尽量搜括。 | 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四折:“见倈子撅天扑地,不弱如打家劫舍杀人贼。” |
| háo tiān kū dì号天哭地 | 哭天抢地。形容十分悲伤。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只见林冲的娘子,号天哭地叫将来,女使锦儿抱着一包衣服,一路寻到酒店里。” |
| gān xīn tú dì肝心涂地 | 犹言肝脑涂地。 | 唐·陈子昂《谢衣表》:“臣万死骷骨,垂配蒙荣,载战载殒,肝心涂地。” |
| wǔ tǐ tóu dì五体投地 | 五体:头和四肢;投地:着地。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原为古代印度最恭敬的一种致敬仪式。后比喻心悦诚服或敬佩到了极点。 | 《梁书 中天竺国传》:“今以此国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 |
| dòng tiān fú dì洞天福地 | 道家指神道居处。现喻指名山胜地或非常幽美的环境。 | 宋 陈亮《重建紫霄观记》:“道家有所谓洞天福地者,其说不知所从起,往往所在而有。” |
| mà tiān chě dì骂天扯地 | 见“骂天咒地”。 | 梁斌《播火记》:“李德才跟着老山头走回西锁井,一进冯家大院,听得冯大奶奶在内宅骂天扯地,正在吵闹。” |
| píng dì fēng léi平地风雷 | 犹言平地一声雷。 | 元·汤式《南吕一枝花·言志》:“若说道董仲舒入朝,公孙弘见招,看平地风雷奋头角。” |
| sì zhàn zhī dì四战之地 |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 《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地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后汉书·荀彧传》:“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
| jìn rǎng guǎng dì进壤广地 | 扩展地域。 | 汉·桓宽《盐铁论·诛秦》:“虽以进壤广地,如食荝之充肠也,欲其安存,何可得也。” |
| hàn yán wú dì汗颜无地 | 汗颜:脸上出汗;常用以表示羞愧。无地:没有容身之地。形容羞愧到了极点;以至感到无地自容。 | 唐 韩愈《朝归》诗:“服章岂不好,不与德相对,顾影听其声,赪颜汁渐背。” |
| è lóng bù dòu dì tóu shé恶龙不斗地头蛇 | 地头蛇:比喻称霸一方的人。比喻外来者尽管很厉害,也斗不过本地的恶势力。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说满话!常言道:恶龙不斗地头蛇。” |
| dì guǎng mín zhòng地广民众 | 广:宽阔。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 朱自清《新中国在望中》:“地广民众的中国要统一意志与集中力量,必得有为公众的喉舌,打通层层的壁垒。” |
| mán tiān xí dì瞒天席地 | 瞒:隐瞒实情。指瞒上欺下,一手遮天。 | 清·洪楝园《警黄钟》第三出:“说邻封安然无事,那日问环球公法,谁是谁非。他瞒天席地,不令主知。” |
| dì kuò tiān cháng地阔天长 | 阔:宽广。指天空广大,大地辽阔。 | 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地阔天长,不知归路。” |
| bù xí dì tǔ不习地土 | 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 《南史 王融传》:“宋弁曰:‘当是不习地土。’” |
| tiān píng dì chéng天平地成 | 指万事安排妥当,天下太平。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夏书》曰‘地平天成’,称也。” |
| zhī dì zhī tiān知地知天 | 地:地形:天:天气。了解地形,了解气候。 | 春秋·齐·孙武《孙子·地形》:“知地知天,胜乃可全。” |
| zhì yú sǐ dì置于死地 | 置:安放;死地:无处可走的地方。把对方置于灭亡的境地。比喻彻底击败对方。 | 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 |
| wáng lì zhuī zhī dì亡立锥之地 | 亡:无;立锥:插锥子。没有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其贫困。 |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
| shàng bù shǔ tiān,xià bù zháo dì上不属天,下不着地 | 属:接连。指不着边际,没有着落。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解老》:“上不属天,下不着地。” |
| zhì dì jīn shēng掷地金声 | 金:钟罄之类的乐器。比喻文章词藻优美。 | 《晋书 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