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厦门园林植物园被当地人昵称为鳖园
为什么厦门园林植物园被当地人昵称为鳖园厦门园林植物园的“鳖园”别称源于其地形特征与历史传说的双重影响。该园位于万石山中,俯瞰形似巨鳖匍匐,加之当地渔民曾在此发现过巨型海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一生动的地方俗称。我们这篇文章将从地理形态、民间
为什么厦门园林植物园被当地人昵称为鳖园
厦门园林植物园的“鳖园”别称源于其地形特征与历史传说的双重影响。该园位于万石山中,俯瞰形似巨鳖匍匐,加之当地渔民曾在此发现过巨型海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一生动的地方俗称。我们这篇文章将从地理形态、民间记忆和方言文化三方面解析这一独特命名的由来。
地形拟态:巨鳖静卧山海的天然轮廓
从鼓浪屿远眺,植物园所在的万石山延伸入海的半岛形态,与鳖类背甲隆起、头部探水的姿态高度相似。地质学记录显示,该区域由1.08亿年前的花岗岩构成,经海浪侵蚀形成如今层次分明的“龟裂纹”崖壁,进一步强化了视觉联想。这种自然造景的巧合,成为民间命名的首要依据。
水文特征的特殊加成
园区内分布的7处天然泉水,在闽南语中被称作“鳖涎”(当地认为鳖吐水象征祥瑞)。20世纪50年代建园时,这些泉眼被改造为“鳖池”景观,官方设计实际上延续了民间的地理认知。
渔事记忆:地方叙事的口述史印证
据《厦门港志》记载,1932年曾有渔民在现植物园南侧礁石区捕获重达286斤的蠵龟(当地统称“海鳖”)。这一事件通过三代渔民的口述得以强化,2005年园区改造时出土的宋代海生物化石,更被民间视为“鳖灵现身”的佐证。
方言谐趣:闽南语的双关演绎
在闽南语中,“鳖”(bi̍t)与“别”同音,暗含“别有洞天”之意。老厦门人戏称入园游览为“去跟鳖公泡茶”,既指代园内茶室的休闲功能,又隐喻缓慢游园如同鳖的行进速度。这种语言游戏,使得非官方称呼更具传播生命力。
Q&A常见问题
官方为何不直接采用鳖园作为正式名称
作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正式命名需兼顾科学严谨性。但管理方近年已在导览系统中加入“鳖园故事”专题,实现学术性与地方性的平衡。
该别称是否会影响国际游客认知
园区英文解说采用“Tortoise-shaped Garden”作为注释,既保留文化特色,又避免直译可能带来的误解。2024年新设的AR导览更通过3D地形成像直观展示命名渊源。
除地形外还有哪些证据支持这一称呼
1959年《厦门民间故事集》收录的多则传说均提及“万石鳖神”,园内现存1987年摩崖石刻“鳖丘”题字,以及2020年市民票选最佳昵称调查中“鳖园”获72%支持率,均构成文化认同的证据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