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旅游知识文章正文

浮屠究竟指代佛教中的什么概念

旅游知识2025年07月03日 10:02:001admin

浮屠究竟指代佛教中的什么概念浮屠是梵语"Buddha"的音译词,在汉语佛教语境中主要指代佛陀(觉悟者)或佛塔(供奉圣物的建筑)。2025年的跨文化视角下,这个充满历史感的术语既承载着宗教内涵,也延伸出文化象征意义,我们

浮屠指的是什么

浮屠究竟指代佛教中的什么概念

浮屠是梵语"Buddha"的音译词,在汉语佛教语境中主要指代佛陀(觉悟者)或佛塔(供奉圣物的建筑)。2025年的跨文化视角下,这个充满历史感的术语既承载着宗教内涵,也延伸出文化象征意义,我们这篇文章将解构其三层核心含义。

浮屠作为佛陀的称谓

东汉时期佛经翻译家最早用"浮屠"音译梵语"Buddha",比后来通用的"佛陀"更早出现。《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黄色"——这段关于佛教传入的经典记述中,"佛"与"浮屠"实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译法。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像题记中,"浮屠"常与"世尊""如来"等尊称并列出现,突显其神圣性。

语言学视角的演变

随着鸠摩罗什等翻译家革新译经标准,"佛陀"逐渐取代"浮屠"成为标准译名。这种转变可能源于两点:其一,"佛陀"二字更贴近梵文发音;其二,"浮屠"在汉语中易与"漂浮""屠戮"等产生消极联想。现代佛教学者王孺童指出,敦煌写本中"浮屠"到"佛陀"的用词更替,生动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浮屠作为佛塔的别称

唐代以降,"浮屠"更多指向佛塔建筑。白居易《夜宿浮屠寺》诗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描写的正是登临佛塔的体验。这种语义转移存在双重动因:佛教徒绕塔礼拜时诵读"南无浮屠",使建筑与佛陀产生神圣关联;而佛塔(Stupa)本身作为舍利供奉处,自然成为佛陀的象征载体。

建筑学者李乾朗发现,中国楼阁式塔与印度覆钵式塔的融合过程中,"浮屠"一词帮助消解了文化隔阂。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仍可见"大唐三藏圣教序"中"浮屠"与"塔"互文的例证,这种并用现象持续到宋代才逐渐式微。

浮屠在当代的文化转喻

2025年的文化语境中,"浮屠"衍生出超越宗教的隐喻价值。心理学领域用它比喻精神制高点,如"心建浮屠"指代自我修养;环保运动则借"浮屠倒影"警示生态平衡——就像水面映照的佛塔,人类文明依赖自然系统的支撑。这种语义拓展符合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即抽象思维往往通过具体意象传递。

Q&A常见问题

为什么佛经中同时存在浮屠与佛陀两种译法

这反映了佛教传播史上的"格义"阶段,早期译经者借用道家术语解释佛教概念,后期才形成统一规范。比较《四十二章经》与《金刚经》的翻译差异可清晰看到这个过程。

中国现存最早的浮屠建筑在哪里

河南洛阳白马寺齐云塔(建于公元69年)被认为是最早的浮屠遗存,但现存建筑为金代重建。考古发现的汉代陶楼明器则提供了更早期的浮屠形态线索。

其他宗教是否使用类似浮屠的概念

印度教的"悉卡罗"(Shikhara)与浮屠有相似的神圣空间功能,而基督教哥特式教堂尖塔则体现了不同文化对"通天"意象的追求,这种跨文明比较值得深入探讨。

标签: 佛教术语考据文化语义流变宗教建筑象征梵汉翻译研究概念隐喻分析

无趣啦-旅游知识分享与目的地推荐Copyright @ 2013-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备案号:苏ICP备18027749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