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为何曾被称为锡兰这个名称背后有什么历史渊源斯里兰卡原名"锡兰"(Ceylon)源于殖民时期葡萄牙人的音译,该名称持续使用了近五个世纪直到1972年才正式更名。我们这篇文章将解析这个南亚岛国双名称背后的语言演变、...
斯里兰卡为何曾被欧洲殖民者称为锡兰
斯里兰卡为何曾被欧洲殖民者称为锡兰斯里兰卡古称"锡兰"的现象源于16世纪葡萄牙殖民者的语言转译,这个名称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的演变:阿拉伯商人的"塞伦迪普"(Serendib)→葡萄牙人的"

斯里兰卡为何曾被欧洲殖民者称为锡兰
斯里兰卡古称"锡兰"的现象源于16世纪葡萄牙殖民者的语言转译,这个名称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的演变:阿拉伯商人的"塞伦迪普"(Serendib)→葡萄牙人的"希朗"(Ceilão)→荷兰英国殖民者的"Ceylon",最终在1972年该国宪法改革时恢复僧伽罗语原名"斯里兰卡"。这段命名史折射出印度洋贸易史和殖民史的变迁轨迹。
阿拉伯商人的航海遗产
9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霍尔达德贝赫在《道里邦国志》中记录的这个岛屿名称"Serendib",实际源自梵语"Siṃhaladvīpa"(意为狮子岛屿)。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名称通过《一千零一夜》中辛巴达航海故事广为传播,形成了欧洲人对该岛的最初认知。马可波罗1298年的游记依然沿用着这个阿拉伯化的称谓。
语言学上的连锁反应
僧伽罗语中的"Sinhala"(狮子)经由波斯语中转产生"Serendib"变体,这种转译损耗在跨文化传播中尤为典型。同期泰米尔文献则称其为"Ilam",显示出南亚不同文明对同一地理实体的认知差异。
殖民时代的命名重塑
1505年葡萄牙舰队司令洛伦索·德·阿尔梅达首次将阿拉伯语称谓拉丁化为"Ceilão",该拼写在18世纪荷兰统治时期演变为英语"Ceylon"。英国殖民当局1867年建立的地理命名体系更将这个名称固化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直到20世纪中期全球约82%的茶叶出口仍标注"Ceylon Tea"。
命名的政治经济学
殖民者坚持使用"Ceylon"的深层动机在于切断与土著文化的联系——英国东印度公司档案显示,其刻意避免使用本地词汇以强化统治正当性。这种语言策略与印度"孟买"(Bombay)/"孟买"(Mumbai)的殖民命名如出一辙。
民族觉醒与正名运动
1948年独立后,僧伽罗民族主义者推动的"语言净化运动"逐渐兴起。1972年新宪法确立"斯里兰卡"(Sri Lanka)为国名,其中"Sri"代表神圣,"Lanka"是史诗《罗摩衍那》中对岛屿的古称。不过这并非全新创造——1935年缅甸出土的11世纪朱罗王朝碑文就已出现"Sri Lanka"的记载。
国际社会的接受过程
更名后联合国系统花费7年时间(至1979年)才完全过渡到新称谓,而英国《泰晤士报》直到1985年仍偶见混用。目前除部分茶叶品牌为保持商业传承仍用"Ceylon"外,国际场合已普遍采用现名。
Q&A常见问题
锡兰与斯里兰卡是否存在文化内涵差异
"锡兰"承载着殖民贸易记忆,而"斯里兰卡"强调佛教文明传承,两者在斯里兰卡国内被视为不同历史叙事的符号,这种差异在国立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中有直观呈现。
为何东南亚国家对斯里兰卡的称谓各不相同
马来西亚称其为"Seri Langka",泰国称"Lanka",印尼称"Srilangka",这些变体反映了南传佛教文化圈内部的语言适应现象,值得比较语言学者深入研究。
茶叶包装上的Ceylon标识是否涉及文化挪用
斯里兰卡政府2008年将"Ceylon Tea"注册为地理标志,既保护传统品牌价值,又通过商标授权费反哺茶农,这种商业命名与文化认同的平衡术颇具借鉴意义。
标签: 殖民历史语言学南亚地名学文化身份重构印度洋贸易史后殖民叙事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