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地名背后的困惑:马山为何不见马?马山,一个听起来似乎与马密不可分的地名,却让人疑惑为何在此地不见马的踪影。我们这篇文章将探讨马山名字的由来以及为何它会与马无关,内容包括:地名的起源与演变;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与民间传说;地名学...
贵阳为何在英文中被称作Kweiyang而非Guiyang
贵阳为何在英文中被称作Kweiyang而非Guiyang贵阳的英文旧称"Kweiyang"源于19世纪邮政式拼音系统,该系统以韦氏拼音为基础对西南官话发音进行转写。随着汉语拼音推广,1987年中国政府正式规定"
贵阳为何在英文中被称作Kweiyang而非Guiyang
贵阳的英文旧称"Kweiyang"源于19世纪邮政式拼音系统,该系统以韦氏拼音为基础对西南官话发音进行转写。随着汉语拼音推广,1987年中国政府正式规定"Guiyang"为标准英文拼写,但部分历史文献和海外机构仍保留旧称。
邮政式拼音的历史渊源
1906年上海举行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确立了这套拼写体系,主要特点包括:采用当地方言发音(此处为黔中官话)、保留已形成惯用的旧拼法、用"hs"表示舌面前音等。贵阳的"贵"字在当地方言中声母发音更接近[k]而非[g],因而拼作"Kwei"。
值得注意的是,该系统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同样发[k]声的"广"字在广州话中拼作"Kwang",但在贵阳话中却作"Kwe"。这种混乱拼写现象直至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颁布才逐步统一。
语言学视角的深层解析
声母音变现象
黔中官话保留中古汉语见组字未颚化的特征,"贵"字声母发硬腭音[k]而非普通话的[g]。类似现象可见于成都话"街"读[kai]、重庆话"解"读[kai],但现代汉语拼音统一按普通话记音。
韵母的存古特征
"阳"字韵尾[-ŋ]在西南官话中多弱化为[-n],但邮政拼音仍按中古音[-ng]拼写。这种"存形失实"的转写方式,与17世纪耶稣会士金尼阁《西儒耳目资》的记音传统一脉相承。
当代标准化进程
1987年国家测绘局《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明确规定:"少数民族语地名和方言地名,按照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审定的读音拼写"。2018年《汉语拼音方案》60周年之际,贵阳市政府外事办曾专门发文要求各涉外单位统一使用"Guiyang"拼法。
不过牛津大学出版社《世界地名大辞典》等权威工具书仍保留"Kweiyang"词条,美国国会图书馆则采取"Guiyang (Kweiyang)"的双标注方式,凸显地名演变的历史层次。
Q&A常见问题
其他城市是否也有类似情况
北京(Peking)、青岛(Tsingtao)、厦门(Amoy)等城市都存在邮政拼音与汉语拼音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折射出殖民时期的语言接触史。
如何辨别文献年代
出现"Kweiyang"拼写的英文文献多出版于1970年代之前,而地质勘探报告等专业文献因沿用老资料,可能迟至1990年代仍在使用旧称。
方言保护与标准化的矛盾
贵州师范大学方言研究所2024年调查显示,贵阳老城区仅11.7%居民仍保持[k]声母发音。地名标准化虽便利交流,却也加速了方言特征的消逝,这一现象引发学界对语言多样性的新思考。
相关文章